在全球碳中和目标加速推进的背景下,新能源企业的绿色创新活动日益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2009-2022年中国A股192家上市新能源企业的面板数据,深入探讨ESG绩效与制度环境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机制,为相关政策制定和企业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ESG绩效与绿色创新的内在联系ESG(环境、社会与治理)绩效作为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对新能源企业的绿色创新活动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研究发现,良好的ESG表现能够有效缓解企业融资约束,通过降低资本成本、拓宽融资渠道等方式,为绿色创新提供资金保障。同时,高ESG评级有助于企业建立良好的市场声誉,吸引高素质人才加入,为创新活动提供智力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ESG三个维度对绿色创新的影响存在差异。环境(E)维度的表现与新能源企业的绿色创新直接相关,而治理(G)维度的改善则通过优化决策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间接促进创新。社会(S)维度的作用在中国市场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这反映出当前ESG评价体系的区域特色。 制度环境的调节效应制度环境作为外部治理机制,在ESG绩效影响绿色创新的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研究显示,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的制度环境能够显著增强ESG对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这种调节效应主要通过以下路径实现: 首先,完善的制度环境提高了ESG信息披露的质量和透明度,降低了信息不对称,使企业的ESG表现更容易获得市场认可。其次,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市场监管强化了ESG表现的约束力,促使企业将ESG理念真正融入战略决策。最后,发达地区的金融服务体系能够更有效地将ESG表现转化为融资优势,为绿色创新提供持续支持。 创新类型的差异化影响深入分析发现,ESG绩效和制度环境对不同类型的绿色创新存在差异化影响。相较于战略性创新,两者对实质性创新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这表明新能源企业在ESG和制度环境驱动下,更倾向于开展具有实质环保效益的技术创新,而非仅追求短期政策红利的表面创新。 这种差异反映了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企业越来越注重绿色创新的实际价值而非象征意义。同时也说明,随着ESG理念的普及和制度环境的改善,新能源企业的创新活动正从政策驱动向内生驱动转变。 企业异质性分析研究还发现,ESG和制度环境的影响存在明显的企业异质性。对非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而言,制度环境的调节效应更为显著。这可能是因为:一方面,非国有企业对市场信号更为敏感,更善于利用制度环境提供的机遇;另一方面,大型企业拥有更多资源来应对制度环境变化,能够将ESG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创新成果。 相比之下,国有企业和中小型新能源企业对制度环境变化的反应相对滞后,这提示相关政策需要更具针对性,以充分释放各类企业的创新潜力。 政策启示与实践意义本研究对推动新能源行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随着中国"双碳"目标的持续推进,新能源企业的绿色创新将在能源转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提升ESG绩效、优化制度环境,中国有望培育出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绿色创新型企业,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